獸醫皮膚病常使用之抗生素
禾原動物醫院 陳威廷醫師
抗生素(Antibiotic)可分為制菌劑及殺菌劑兩類,依化學結構可分為盤尼西靈、頭孢子類、巨環類及氟奎諾酮類等。
一、盤尼西靈(penicillin):使用的時間已經相當久遠,1928年由Alexander Fleming’s觀察到其培養的葡萄球菌受到penicillum黴菌污染後可以使其菌落溶解並因而發展出抗生素(Prescott et al., 2000)。所有的盤尼西林類抗生素都含有6-aminopenicillanic的核並且包含β-lactam環,由於此抗生素易被β-lactamase將其水解為penicilloic acid而喪失其抗菌能力,所以新一代的抗生素則會加入clavulanic acid來阻斷此水解作用。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常使用在大動物及小動物的各種疾病的治療,使用的劑型除了注射及口服外,也有局部用眼、耳藥膏及乳房內灌注等劑型(Harvey et al., 1999)。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包含有benzyl penicillin, penicillin V, amoxicillin, ampicillin, oxacillin 及co-amoxiclav等。主要針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。在獸醫皮膚病藥物治療中曾被用來治療犬膿皮症病例。但因為受到細菌所分泌出β-lactamase而使其產生抗藥性。近年來也發展出抗β-lactamase的新一代盤尼西林類抗生素如co-amoxiclav及isoxazolyl penicillins;然而,在貓、豬和馬的葡萄球菌皮膚病和其他actinomycoses, dermatophilosis和erysipelothrix等的皮膚病中由於此類疾病中的病原菌不會產生β-lactamase,所以對盤尼西林類抗生素仍然有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。在某些動物,如兔子、倉鼠及天竺鼠若給予口服ampicillin則會引發嚴重的腸毒血症(enterotoxaemia)而造成死亡。
二、頭孢子類抗生素(cephalosporins):1948年在體外試驗(in vitro)中觀察到Cephalosporium acremonium可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,因而發現其抗菌能力並進一步發展成抗生素,並且應用在許多疾病的治療。頭孢子類與盤尼西林類具有相同作用方式及抗酶機轉,前者對於β-lactamase有較強之抵抗性。主要根據其抗菌範圍以及抗β-lactamase能力可分類為第一代、第二代、第三代及第四代(表1)。頭孢子類抗生素無論在人或動物醫學上使用的範圍最為廣泛,在犬受到Staphylococcus intermedius感染引起之膿皮症在臨床治療上則大多以頭孢子類抗生素治療為主。
表1 第一代、第二代、第三代及第四代頭孢子類抗生素及抗菌範圍
代數 |
代表之抗生素 |
抗菌範圍 |
第一代 |
Cefazolin Cephalothin Cefadroxil Cephalexin |
主要對抗革蘭氏陽性球菌,可對抗葡萄球菌分泌之penicillinase。對於Proteus mirabilis, E. coli及Klebsiells pneumoniae(合稱為PEcK)均具治療效果 |
第二代 |
Cefuroxime Cefactor Cefamandole Cefoxitin |
主要針對三類革蘭氏陰性菌,如Haemophilus influenzae, Enterobacter aerogenes及Neissria species(合稱為HENPEcK)效果優,但對革蘭氏陽性菌差 |
第三代 |
Cefotaxime Cefpodoxime Cefoperazon Cefquinome |
此類針對革蘭氏陽性菌時較第一代差,但其抗革蘭氏陰性菌作用增強,如Pseudomonas areuginosa及Enterobacteriaceae |
第四代 |
Cefepime |
與第三代比較則對抗β-lactamase的能力更 |
三、巨環類(macrolids):在獸醫皮膚病的用藥中巨環類及licosamides類為第一首選的制菌性(bacteriostatic)抗生素。可分為erythomycin、lincomycin、clindamycin及tylosin。給予口服劑型時則吸收佳且能夠滲透至皮膚。主要對抗革蘭氏陽性菌、黴漿菌、披衣菌、立克次體及疏螺旋體菌。其制菌作用為不可逆的結合在細菌核糖體(ribosome)之50S次單元以抑制其基因移位(translocation)步驟而使細菌蛋白質合成停止。此類抗生素其主要副作用為易產生抗藥性及發生嘔吐和下痢等問題。新一代的巨環類抗生素已發展,其作用能力更寬廣、不易產生抗藥性、投藥時間延長並且為殺菌劑(bactericidal)如:azithromycin及clarithomycin。
四、氟奎諾酮類(quinolones):本類藥物其抗菌範圍廣,屬於殺菌性(bactericidal)之抗生素,但對於厭氧菌無效。Quinolone類藥物可以獨特地於細菌生長及複製過程中干擾其DNA gyrase(topoisomerase II, 拓樸酶-II)之作用,而抑制細菌DNA的複製。由於在抗菌治療中DNA gyrase為一獨特標的作用物,所以與別種抗菌藥物相互引發的交叉抗藥性機率甚小。在獸醫皮膚病中此類抗生素可以用來治療由S. intermedius所引起之膿皮症,特別是對於深層性膿皮症(deep pyoderma)或是常重覆發生的膿皮症。臨床上可使用此類的藥物有enrofloxacin、orbifloxacin、difloxacin、ciprofloxacin及marbofloxacin。這類抗生素在年輕或是成長中的動物是禁止使用,因為會引發非炎症性糜爛性關節病(noninflammatory erosive arthropathy)。
五、抗藥性:由於抗生素已大量使用治療皮膚病,而誤用及濫用的情形也日益嚴重,所以抗藥性的課題已經受到注意,以下列舉常用之抗生素對其Staphylococcus intermedius抗藥性之情形。
藥物 |
抗藥性(%) |
Ampicillin/amoxicillin |
50-70 |
Tetracyclines |
25-50 |
Potentiated sulphonamides |
10-25 |
Erythomycin/lincomycin |
12-25 |
Oxacillin |
<2 |
Cephalexin |
<2 |
Fluoroquinolones |
0 |
Clavulate-potentiated amoxycillin |
0 |
From: Mason I. In: Canine pyoderma, Nova professional media, systemic antimicrobials, p 64, 2004.
在2005年法國Ganiere等人從臨床上將有感染膿皮症的犬隻分離出50株Staphylococcus intermedius做其抗藥性的檢驗,結果發現臨床上常用的抗生素大部份已經產生抗藥性,如penicillin類有62%的抗藥性,oxytetracycline有46%的抗藥性,streptomycin、kanamycin、neomycin和erythomycin有28%的抗藥性,sulphonamides有26%的抗藥性,clindamycin有22%的抗藥性,doxycycline有6%的抗藥性,gentamycin、enrofloxacin、marbofloxacin和pradofloxacin有2%的抗藥性。由此可知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已經日益嚴重,值得臨床獸醫師在使用上省思及注意。
留言列表